蚌埠:“小龙虾”的“大梦想”|环球视点
头一天刚卖掉5000斤小龙虾。凌晨5点,随着一阵欢快的闹铃,蚌埠小龙虾经营者朱海霆和小伙伴们,收虾、刷洗……新一轮忙碌又开始了。
“皖C”蚌埠火了。“五一”假期接待游客417.6万人次,好评如潮,连上“热搜”,也重新带火了蚌埠小龙虾。“再累也高兴!”朱海霆说出了几代“皖C龙虾人”的心声。
“小龙虾”也有“大梦想”,正如重拾信心的蚌埠人,初心不改,在坚持中等候时机,默默积蓄力量……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全国吃虾名城
街以虾得名,虾以街兴市。
一条街,一盆虾,一扎啤酒,开启一段蚌埠传奇。
“蚌埠‘蚂虾街’上的龙虾,说是国内龙虾业界的‘鼻祖’一点也不为过。”蚌埠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汤二红说,1979年,这里自发形成了全国第一个烧卖蚂虾的露天市场。“‘蚂虾街‘红火的时候,大家没听过盱眙龙虾。”
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,不足百米的街巷,蚂虾街已经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小龙虾集散地和消费市场。高峰时期,平均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高达2万多人次,虾壳更是整车整车往外拉。
深夜,看着《虾街十年》,这部曾获2008年“中国十大纪录片奖”的纪录片,讲述了吴孝怀、孙信亮、石顺利等创业打拼故事,记录了蚂虾街的盛与衰。让人不得不感叹——光一样的流年。
在相当长时间里,蚌埠小龙虾风光不再。看着“小龙虾”产业在别的城市风生水起,让不少蚌埠人心里憋着一股劲。
“一起把咱们蚌埠的小龙虾推广出去,让‘嘬虾’成为蚌埠封面。”孙信亮说,“吴孝怀在前些年去世,石顺利也退居二线,当年的蚂虾街‘三巨头’只有我还在一线掌勺,继续为蚌埠的小龙虾事业拼搏。”
“小龙虾”的大梦想
不变的是“追梦”的信念。
这些年,“皖C人”对小龙虾的热爱没有丝毫减退,蚌埠餐饮界为了小龙虾行业崛起的拼搏精神,也没有半分消减,蚌埠这座城初心如磐,不断寻找思路、奋力突围……
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哪怕在最难的时候,我们也坚持‘勇往直前’。”从小穿梭在“龙虾”间,父亲和同行的叔伯们心中一直有个执念——要为重振蚌埠小龙虾辉煌做力所能及的事,这也深深影响着朱海霆和新生代“龙虾人”。
“即使在2022年餐饮业经营惨淡时,我们也在坚持,一边做‘外卖’,一边研发龙虾新口味。”“龙虾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,扎扎实实做品质、认认真真做品牌。”“每一位经营者一起努力,重回C位。”……一组随机采访中的蚌埠小龙虾经营者的回答,寄托着一代又一代“龙虾人”的坚持与梦想。
“小龙虾”的“大梦想”是走产业发展大道。形成完整的“虾”业链,就要有养殖、加工、销售等环节。同时,小龙虾产业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,如饲料、水产养殖设备等。
每年的这个时候,水产专家、五河县科技特派员王本龙,大多时间是在塘口、河边和鱼虾一起度过。近年来,他大力推广“稻虾种养”农业,更健康环保,最终实现稻虾种养双丰收。
粼粼波光中“藏”生机。汤二红介绍,2022年,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12.73万亩,小龙虾产量1.6万吨,以“稻虾种养”模式为主,沿茨淮新河、芡河两岸以及沱湖周边区域相对集中。与湖北、江苏等地区相比,蚌埠“虾”业在强链、补链、延链方面仍有许多功课要做。
打造品牌助推“出圈”
“五一”假期,蚌埠“吃掉”多少小龙虾?
辗转多处,未得到相关统计数据,暂时也无法考证。
然而,我们从王本龙以及游客的话语中,也能窥出一些端倪。“我们每天向市场供应40000斤小龙虾,让游客们品尝到个头大、品质好的小龙虾。”“专门从安庆到蚌埠,连续吃了2天小龙虾,没吃够……”
“蚌埠小龙虾‘出圈’,我们再忙也高兴!我们离梦想又近了一步。”从父辈开始,朱海霆家从事小龙虾行业,有40多年。
为了让游客们吃得舒坦,“小龙虾”们一呼百应,积极响应蚌埠市政府号召,当好东道主,打折等各种优惠诚意满满,竭尽全力展示着友善好客。
随着蚌埠小龙虾的走红,甚至有网友总结了一套吃蚌埠小龙虾的专用手势,“掐住虾头、虾尾,反方向一拧,再一拉”,肥肥白白的虾肉带着金色的虾头膏就会出现在眼前。
“蚌埠‘爆红’,小龙虾‘出圈’,是顺势而为的自然融入,也是主动作为的必然结果,政府、商户、市民、游客,都发挥着积极作用。”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张廷海说,“我们的城市对于每一个产业甚至每一位市民而言,就是‘大河有水小河满’的关系,同频共振,彼此赋能。”
“这就是一次生动的实践。”张廷海建议,面对眼前的“出圈”,既要抓住“流量密码”,集聚短期消费主体,更要从长计议,因地制宜做优做强小龙虾产业链,以大型市民活动和蚌埠龙虾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,持续提升龙虾产业吸引力,推动城市的“热度”始终“在线”, 打造全国“叫得响”的“蚌埠小龙虾”区域品牌。(周芳林)